LOGO

www.szxgcc.org

你所不知道的兴国(四十):兴国:“江南沙漠”上的绿色革命

弘扬苏区精神,传承兴国文化。从今天起,“深圳市兴国商会”官网将对人民日报客户端江西频道刊发——《你所不知道的兴国》专栏内容进行持续全文转发。

今天请看第四十篇:兴国:“江南沙漠”上的绿色革命

兴国县,地处赣江上游,赣州市东北部,山地面积占全县国土面积的70%,属于花岗岩风化区。因为特殊的地质条件,清末以来,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,兴国水土流失严重。1960年代,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、华东局书记何成树在赣南一次会议上说:“赣南的水土流失已经到了不可容忍的地步。再不治理,兴国要亡‘国’,宁都要迁‘都’!”1980年10月,英国皇家协会查里斯爵士来到兴国龙口考察时,非常震惊地说兴国水土流失“真是世界罕见”。许多河道被淤塞,不少青山成秃岭。沟壑纵横,岩石裸露。三日无雨,河水断流;一场暴雨,泥沙俱下。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方,山上无树,地上无草,天上无鸟,河里无水。一只老鼠在对面山上跑也能看得见,有的地方夏天地表温度在75.6摄氏度,把鸡蛋放在身上半个多小时就能捂熟,兴国被人誉为“江南沙漠”。

恶劣的生态环境,使农民缺粮、缺柴、缺水。“田里无肥,仓中无粮。灶前无柴,口袋无钱”,老表的生活“吃饭靠回供,用钱靠贷款;砍柴要岀国(兴国),挑水要离乡”。1951年,兴国县委、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水土工作,首次发出《关于目前水土保持工作的指示》,并率先在全国成立水土保持机构,大力进行治山治水,修复生态环境,发展农业生产,以解决人民群众的“烧柴问题、吃饭问题”。但是由于多种原因,这个最初的愿望没有很好地实现。1980年兴国县水土流失面积达1899平方公里,占县域面积近60%,占山地面积超过八成。

1983年,兴国县被列入全国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区。兴国县全民总动员,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、历时空前的“绿色革命”,水土保持工作取得了辉煌的成就。经过四十多年的战天斗地,在一届又一届党委、政府的持续接力和一代又一代水保人和全县人民的共同奋斗下,兴国打破了要“亡国”的困境,山地植被覆盖率恢复到了82.8%,森林覆盖率达到74.6%,创造了“江南沙漠”变绿洲的世界奇迹,并取得了生态、社会和经济同步发展的良好效益。在龙口镇芦溪村,农民编唱了这样一首山歌:“过去芦溪山上光,水土流失遭祸殃;三天无雨田裂缝,一场暴雨洪水狂;田里庄稼收成少,吃饭要靠救济粮;如今芦溪大变样,漫山遍野披绿装;溪水长流田增产,家家盖起小洋房。广大群众喜洋洋,感谢中国共产党。”“层层梯田披绿装,果满枝头花飘香;粮食满仓鱼满塘,水碧山青好风光。”

兴国的水土保持工作所取得的成就,凝结了广大水保人的辛勤汗水,也凝结了兴国人民的集体智慧。

为快速地治理好水土流失,在国家水利部、长江委水保专家的指导下,兴国因地制宜,形成了适合兴国的治管模式,以“大动土、大改土、大种植”三大措施治理严重水土流失的区域;以初期采取“一宣传,二教育,三放电影,四杀猪”的严格的管护措施,确保了封山育林的成效,“兴国经验”“兴国模式”成为全国水土保持的一面旗帜和南方水土保持的样板。国家水利部曾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提出全国水土保持工作“南看兴国、北看定西(甘肃)”;原全国政协副主席、水利部部长钱正英同志曾向全国倡议“去兴国、看兴国、学兴国、兴祖国”,号召全国水土保持工作向兴国学习。

自1991年以来,兴国县共荣获“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县”“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县”“国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”“全国水土保持科普教育基地”等十多项国家级荣誉和水保科技进步奖,也涌现了一批全国水土保持先进工作者,如“全国劳动模范”邓经镗、邓宜星;“全国水土保持先进工作者(先进个人)”赖启华、肖家桂、邓习茭;享受国务院“政府特殊津贴”的兴国第一代水保专家周昌涵、王玉璈等等,他们为水土保持工作作出了重要的贡献。

来源:人民日报客户端江西频道

关注微信公众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