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OGO

www.szxgcc.org

你所不知道的兴国(二十八):兴国,道教最早的传播地

弘扬苏区精神,传承兴国文化。从今天起,“深圳市兴国商会”官网将对人民日报客户端江西频道刊发——《你所不知道的兴国》专栏内容进行持续全文转发。
今天请看第二十八篇:兴国,道教最早的传播地

兴国县城西北有座瑶冈,古木参天,浓荫蔽日,紫气蒸腾,清泉汩汩,清醇甘洌,这里的山石都呈紫色,是炼丹的好材料。

晋愍帝建兴三年(315年),一位年轻俊朗的道士,从广州起程,越南岭,进赣南,溯贡水,入平固江,下船登岸后来到县城瑶冈下的治平观。这位年轻道士便是鼎鼎大名的葛洪,字稚川,号抱朴子,是东晋时期著名的道教领袖,内擅丹道,外习医术,研精道儒,学贯百家,思想渊深,著作弘富。

葛洪在兴国瑶岗白天布道、炼丹、给人看病、刮痧,晚上挑灯编撰《抱朴子》。葛洪与兴国的士大夫讨论道教义理,传播敢于“疑古”,反对“贵远贱今”,强调创新的思想观念,同时将《抱朴子》中的要义首先传授给了兴国人。

葛洪在兴国留下了许多传奇故事和遗迹。他为了不污染瑶冈树木,在治平观前另掘一井炼丹,村民们把它叫做“葛洪井”。为了方便清洗草药,他还在井边凿了水池,名曰“洗药池”。为了接纳更多的人听道,当地士绅、乡党捐资为葛洪在治平观旁另筑一楼,名曰“吹箫楼”,又作诗曰:“阴洞泠泠,风佩清清。仙居永劫,花木长荣。”

据史载,晋愍帝建兴四年(316年),也就是离开兴国的第二年,葛洪著成千古奇书《抱朴子》。葛洪离开兴国后,还归桑梓,直到东晋升平年间(357年)才发现和隐居“三清山”,成为三清山道教文化第一位传播者,晚于兴国42年。兴国无疑是道教文化重要的完善地和传播地之一。

一年后,葛洪离开治平观,此地空余吹箫楼,然而人们并没有忘记葛洪,瑶岗一带的老百姓说汲水时,还能见到他在井水里的影子,晚上吹箫楼上余音依然袅袅不绝。

来源:人民日报客户端江西频道

关注微信公众号